当前位置:广州华医大皮肤科医院 > 皮肤病图片 >
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皮肤损害可分真皮型及皮下型。真皮型损害为红色或暗红色针尖大小丘疹,后逐渐增大成半球形、尖顶形或有蒂的结节,呈象皮样硬度。晚期可表现为溃疡及浆液性渗出。数目可由单个、多个到成百上千不等。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。面部或手部的单个皮损可类似于化脓性肉芽肿。消退后,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和硬结,体积较大的损害愈后可出现皮肤萎缩。
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(bacillary Epithelioid Angiomatosis)亦称杆菌性血骨病(bacillary angiomatosis)或上皮样血管瘤病(epithelioid angiomatosis)。1983年由Stoler首先报道。其从一艾滋病病人身上发现一种不同于Kaposi肉瘤的多发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,并在皮损中发现有小杆菌存在,认为是一种引起皮肤和内脏小血管增生的新的感染性疾病。
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的图片:
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图片展示: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怎么治疗症状表现是怎样的?治疗该病要吃什么药?该病如何诊断预防?广州哪家医院治疗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?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疼吗?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发痒吗?
广州华医大皮肤科,拥有大量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治疗经验,专业治疗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,为你解决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问题。
温馨提示:本网站已加密,绝对保证您的隐私安全,就诊前通过手机预约可免排队等候,免医生挂号费。
备案号:粤ICP备15106860号-15
门诊时间:08:00—21:00
医院电话:153-2233-8929
广州皮肤科医院 广州皮肤病医院
广州华医大皮肤科医院
地址: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66号